Monday, July 27, 2009

<電影> 動詞變位和天水圍的日與夜

有兩部香港出品的電影讓我印象深刻,但是在台灣都沒有機會上院線片....

動詞變位,一部描述六四之後,年輕人在社會心中的迷失,全劇就有力的宣傳語就是,"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沒提到六四的六四電影"

天水圍的日與夜,是一部描述香港天水圍社區的生活小品,沒有古惑仔,沒有無厘頭,製作成本很低,小品但是意味很廣大。

這兩部片都是影痴686,在他的名氣響亮卻沒什麼錢經營的書店,有河BOOK,介紹給我及其他愛電影的朋友,先介紹這個書店好了,有河BOOK,是在淡水河畔,夜市樓上的一個小書店,有朋友將他歸類為獨立書店。書,沒法賣的很便宜,但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,為書友推薦幾個特定領域的書。

他自然會因為經營的問題,沒辦法像一些大集團經營書店那樣,新書就是七九折,他只能以交朋友的方式,推薦一些書給書友,同時讓書友有一些交流的空間,像是二手書交換,像是詩友會,像是影痴俱樂部....

我們是不是早已習慣了電視裏面播的老掉牙香港電影,連周星馳的「食神」從少林廚藝學院第幾屆畢業都記得起來。可是,這幾年來,我們封閉了自己的視野,看不 到香 港和其他地區電影的進步,只懂得接受好萊塢文化,近如香港電影的視界,早就像「無間道」一樣,已經進化到如同西方好萊塢般的分工細緻,不論是在言論自由上 表現的「動詞變位」,或是香港大型商業片的「無間道」,或是深刻反省香港生活的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,而台灣的電影文化,居然只剩「海角七號」可以讓人討 論,真令人覺得汗顏。


「動詞變位」
「動詞變位」,這裏有當時686的介紹和影痴聚會訊息,那種年輕人的迷惘,是我們在台灣的青年所無法想像的。我不知道現在的大學生對於對岸的同年齡有沒有想像,但我的想像是,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後,六四事件之後,應該是像吾爾開希對自由民主的想望,充滿了熱血,最後可能會迷失在資本主義市場,而不是一畢業就那麼的不知所措。

很顯然的,影片告訴我的故事,不是我的想像,如果真是現實,我的另一個感覺,原來,兩岸華人的新生代,是如此的相像!

片中的主題當然是六四事件對年輕人的影響,在台灣,大概從總統到一般百姓,早就為了「拼經濟」,忘了六四對華人及世界的影響,片子是在2002年拍的,六四事件是發生在1989年,很明顯的,香港及內地,或者說是北京,六四還沒抹去,影響還在,像是一個心中的惡夢,還無法忘記!

改革開放,真的改的了,開的了嗎?在心中的影子,也許沒法在政治上那樣的改革開放,留在心裏!

「動詞變位」﹝Conjugation﹞
導演:唐曉白
演員:錢宇 趙虹 田宇
劇情片
片長:97mins
發行:2002年
內容:
一九八九年,六四後的第一個冬天。剛從大學畢業的郭松,被分配到小工廠工作,與女友曉青一同租住破平房。嚴冬裡,夏天時在廣場上的熱情漸漸被瑣碎的生活沖淡。
未幾,郭松辭掉了刻板的工作,曉青當侍應的咖啡館又生意欠佳,兩口子的生活出現了困境,只有向捐款箱裡的錢打主意。昨日的理想,只能在對逝去戰友的懷念和一個自殺詩人留下的詩中追尋。



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

看這部片子以前,我只認識這部片裏的兩個人,許鞍華和陳玉蓮,許鞍華是知名的大導演,陳玉蓮是早期港劇迷都熟悉的名字。

全片看完之後,我想強調的是,身為台灣人的我,實在是覺得這部片太平淡了,這裏有686對電影的介紹

又因為平淡,我又聯想到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「東京物語」,就是把平淡的故事,用電影講到人的心坎裏,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也有類似的功力,看完之後,我只是覺得,這只是香港社區的生活片斷,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,更沒有香港商業片的高潮起伏。

686在電影結束後,都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的看法,我之所以覺得片子讓人印象深刻,就是因為686在結束後告訴我們香港的住宅政策,香港有個類似共產主義的住宅政策,就是對於沒有錢買屋的民眾,可以透過登記分發的方式,得到居所,天水圍就是一個這樣的社區,居住著30萬人,以我們有限的想像,這30萬人在離香港尖沙嘴約1小時以上車程的地方,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社會問題和人情故事,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偏重在後者,平淡而貼近香港民眾,難怪會獲得香港金像獎的提名。


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 The way we are
導演: 許鞍華
演員: 鮑起靜、梁進龍、陳麗雲、陳玉蓮、高志森
年份: 2008
色彩: 彩色及黑白
語言: 粵語
片長: 90 分鐘
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
最佳電影提名,最佳導演:許鞍華,最佳編劇:呂筱華,最佳女主角:鮑起靜,最佳女配角:陳麗雲,最佳新演員提名:梁進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