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April 05, 2010

<閱讀>群--科學,幻想,環保,現實,交織而成的虛擬實境


Der Schwarm,這是德文,Der是 「這,那」的意思,Schwarm就是指「一群」,光是書名就已經充滿想像,有誰會想到「一群」是什麼意思,和我們平常所關心的環境議題又有什麼關係?


在美國,小說的取材方式,一直會檢討人類文明生活文化,之前像是湯姆克蘭西小說,常被改編成電影劇本,傑克雷恩博士,老是由哈里遜.福特來主演,總是會檢驗美式生活及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的改變世界,如何影響第三世界的人民。而現在,大約是因為全球化思想深入各地,從歐洲,從日本,或是其他第三世界的文學作品,都在美國這個大經濟體,發生了或深或淺的影響。「群」這本書,想法來自二戰後最環保的德國,科幻情節及環境議題的深度,不輸好萊塢的電影精彩程度。


很可惜,美國好萊塢目前並沒有發行「群」這本書的電影版,雖然精彩程度不輸現在正流行的環保災難科幻電影「2012」,或是前一陣子流行的「明天過後」,筆者個人猜測,可能是書中引用的科學概念和場景,是直接挑戰好萊塢電影科技的極限,或是雖然書的內容引起美國文壇的熱賣及注意,在對普羅大眾而言,還是高談闊論,娛樂票房不足。


不同於其他驚悚小說的假想敵,「群」的假想敵是在海中的微生物,雖然非常狂想,想像海中的微生物,或稱之為某種蟲,能因為繁殖的因素,複製群體的記憶,進而對人類這個破壞他們生活環境最大的敵人,展開報復,控制海中的各種大小生物,直接對人類的海洋活動,進行攻擊。「一頭灰鯨鑽了出來,一頭跳躍中的動物。那龐然身軀飛速臨近,在他們的航線中央。『拉高!!』安納瓦克叫道。發動機痛苦地高嚎一聲。當飛機陡直上衝時,丹尼的身體仰了下去…..」(第257~258頁)。


這種狂想,可沒有什麼科學家敢打包票說不可能發生,人類對於繁殖這件事,也僅止於對人類本身有比較透徹的了解,至於其他生物,生殖之後會複製那些東西,沒人敢說,也沒人知道。


再說到書裏的其他部份,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那視野廣闊的世界觀,文字在描述事件發生的情節和想像,都能切中當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觀,推薦人郝譽翔就說,如果「花大錢,走馬看花式的到此一遊,那還不如打開「群」這本小說吧,不必一口氣讀完,只要每日逐一閱讀,便會對於全球化的版圖和環保議題,有了更完整的認識。」(第7頁)。我個人卻還有一個想法,書中對於人物的專業背景角色,描寫的更為生動,有激進的環保人士,科班出身的科學研究者,財團,政府軍方官員,甚至有描寫討海生活的漁夫和船長,不論是想法和行為上,都有很深刻的描述,對於向來主張想法多樣性的我們,這其實也是一本很棒的人物群像誌。


「群」這本書出版之前,也有另一本引起台灣知識界及環保朋友注意的書--「恐懼之邦」,也是一樣充滿了各類的科學理論,甚至有科學期刊發表的數據做為小說內容,在台灣出版時,引起不小的震撼。因為書中最大的論點是,全球的溫室效應及氣候變遷,是歷史的必然,不是人類的影響。這樣的結論,對於崇尚開發的資本家和保護地球的環保鬥士,有了論戰的焦點,不過,雖然有這樣的論點支持文明開發無罪,我們還是有必要時時檢視我們的想法和論理基礎,對於土地倫理,對於環境正義,當我們看到同樣的數字,解讀是對還是錯?是否執著於偏見?


較這兩本有關環境議題的小說,同樣都是有強大的科學論理基礎,都有人類文明的貪婪和執著,但不同的是,身為讀者的我們,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樣的情形,我們是該隨著別人的執著而起舞?還是該有自己的判斷?如果是後者,我們判斷的基礎又在哪?我們的做法是合理的嗎?這常是我在看完這些帶有事實根據的科幻小說,有時會出現在心底的聲音。推薦給大家。

Saturday, November 07, 2009

信賢步道植物調查


荒野烏來組的重點植物調查步道,信賢步道。

信賢步道往內洞森林遊樂區的方向,以前叫娃娃谷,在泰雅族的信賢部落,不長,大約1350公尺,如果沒有研究目的,是一條很適合親子,而且是連娃娃車都可以帶來走一走的輕鬆步道。

信賢步道怎麼走?

從新店捷運站到信賢步道起點,大約25公里。
從新店捷運站出發後,先延著台九線到新烏路,也就是新店往烏來的台九甲線,在還沒到烏來老街(老街,我實在不願意叫它這個名字,叫烏來鬧區比較實在吧?!)之前,
右轉走烏來觀光大橋的北107線,走到環山路,往信賢種籽親子實小的方向去,途中會經過雲仙樂園的纜車站,
開車大概要30到40分鐘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
步道的一開始,我們就看到幾棵掛點的筆筒樹,有夥伴說從學校的教授觀察得知,筆筒樹在台灣似乎發生了一些病變,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全島的筆筒樹都發生問題?









我們花了大約3個多小時,就以我們有限的植物分類學知識,普查了整條步道的植物種類,也抽樣截取路段,做了植株分佈密度調查。
我這組也普查了大約170公尺的植物,就認出了69種植物,這還是其中認得的,不認得的還沒特別尋找資料,真是多樣啊!


















路上偶而也有幾位車友經過,不知道是不是在山裏,或是離市區有段距離,還是步道裏遊客眾多,車友的速度是放慢了一些,當然,路況不如柏油路面好,也可能是原因之一。

做植物調查,當然看到的不是只有植物,偶而也有幾個可愛的小動物住在這裏,我幫他們照幾張相。


荒野什麼不多,就是義工熱心,這次的活動沒有專職參與,車資和餐費全都自付,好玩的是,我們好像又完成一次專家學者需要申請專案補助的植物調查,而沒花到公費一毛錢,更重要的是,大家還"趴"的蠻開心的,為什麼要"趴"??就是為了照相啊!

Monday, October 26, 2009

<電影> 艾草


辛苦的媽媽,到底有沒有快樂的一面?看完之後,答案是有的,只是,這是快樂的表像?還是掩蓋的辛酸?

艾草在公共電視的名聲,已經很響亮了,今天我就因為他的名氣,再加上導演親臨現場(有圖有真相,從左至右分別是導演,主持人,社團召集人),我就二話不說的不約任何人,直接到現場看電影

吳艾草58歲,生長於保守排外的閩南村落,年輕時為了跟大她二十歲的外省籍老師談戀愛,不顧她單親母親的反對,嫁去台北。38歲時丈夫過逝,獨立撫養一女一兒長大。好不容易把孩子拉大了,堅苦的日子過去了,退休後享享清福,每天練練八段錦,讀讀英文。每隔些日子去照顧照顧鄉下唯利是圖的母親楊乖。

艾草受不了母親的價值觀,常常意圖教育楊乖,她認為自己獨立堅強,讓兒女受良好教育,對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滿意又自傲。直到發現一向乖巧孝順的兒子是同志, 才藝縱橫在法國留學的女兒帶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,艾草長年建立的價值觀,被迫瓦解。她發現兒女跟她並不處於同一個世界,她孤獨、無助、憤怒。

她的子女在思想行為衝鋒陷陣之餘,回頭接母親渡河,戰鬥痛苦時,知道母親是最大補給站。兩代之間永遠必須透過艱難的溝通來取得諒解,正如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。


正如每部描寫母親的電影,主題之下總有不得已的沈重!而且也是整部電影的重點,有時總讓人重的抬不起頭,正眼看待母親,我常常有這樣看過母親電影的感覺,也常覺得,不看為妙。

還好,公視為了迎合大眾口味,就要加點"民視"的橋段,"海角7號"的方法,把一些深刻的題目,包裝在好笑的鏡頭裏,導演在最後的座談中,說到了她的難處: 艾草的媽媽在Nina叫了好幾聲"阿祖"之後,一直不曉得要如何收尾這場衝突戲,在燈光和攝影一直對著"阿祖"的當下,工作人員問導演,再來怎麼辦?怎麼演?導演居然說,給我5分鐘,我出去想一下......

有時候,就像小說家寫小說的感覺一樣,"怎麼會跑出這樣的劇情???"導演好像也碰到類似的困境,彷彿電影有了自己的生命,自己演出一段結尾。

我很喜歡一段舖陳: 艾草在得知女兒在法國未婚生子之後,一段生氣,憤怒,無奈,悲傷的情緒,全宣洩出來,但是在面對回到娘家時,碰到大家的議論紛紛,女兒兒子無力面對叔伯姑嫂的眼神,艾草自己搶走女兒的Nina,抱著Nina大聲介紹著給大家認識,那就像母親強烈悍衛自己的兒女一樣,即使是面對自己的母親,也是勇敢面對。

母親的故事,真的說也說不完,哭也不是,笑也不是,一代又一代的一直說下去

PS, 這是一部電視電影,是為了電視主題而拍攝的,所以,應該沒有發行DVD,不過,也許公視本身有發行。

公共電視人生劇展【艾草】
2008年05月29日  15:00~16:00
2008年06月08日  22:00~ 23:00
演員:潘麗麗, 周姮吟, 莫子儀, 唐振剛